【2025最新】以太坊挖礦教學:合併後還能挖嗎?新手替代方案全解析

【2025最新】以太坊挖礦教學:合併後還能挖嗎?新手替代方案全解析

你是否也聽說過「以太坊挖礦」曾是門好生意,能帶來可觀的被動收入,卻對「The Merge 合併後不能挖了」的消息感到困惑?網路上關於以太幣討論眾說紛紜,各種資訊讓想入門的新手眼花撩亂。別擔心,這篇最完整的以太坊挖礦教學將帶你深入了解合併後的挖礦現況,並提供最實際的替代方案與實作教學,讓你一次搞懂現在還能不能透過「挖礦」這門生意獲利!

什麼是以太坊挖礦?為何曾是熱門話題

在了解現況之前,我們得先搞懂以太坊挖礦的過去。簡單來說,它就像一場大型的數位淘金熱。全球數以萬計的「礦工」透過電腦硬體(主要是顯示卡 GPU)貢獻算力,去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,藉此驗證並打包以太坊網路上的交易,並將其記錄到區塊鏈上。作為回報,成功打包區塊的礦工就能獲得新鑄造的以太幣(ETH)作為獎勵。

挖礦的原理:工作量證明 (PoW) 如何運作?

這個「解決數學問題」的過程,背後的機制就稱為工作量證明 (Proof of Work, PoW)。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需要耗費大量精力(電力與算力)才能解開的超級大樂透。誰的設備越強、算力越高,誰就有越大的機率率先解開謎題,贏得獎勵。這個機制確保了網路的安全性,因為要竄改紀錄,就必須掌握超過全網 51% 的算力,這在過去的以太坊網路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也因為如此,才帶動了全球性的顯示卡搶購潮,大家都在討論用顯卡挖礦的可行性。

關鍵轉折:為何『The Merge』終結了以太坊挖礦?

長久以來,PoW 機制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其巨大的能源消耗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以太坊社群歷經多年的開發與測試,終於在 2022 年 9 月完成了一次名為「合併(The Merge)」的重大升級。這次升級將以太坊的共識機制從耗能的工作量證明(PoW)徹底轉換為更環保、更高效的權益證明(Proof of Stake, PoS)

在 PoS 機制下,網路安全不再依賴於算力競爭,而是由「驗證者」質押(Staking)自己的以太幣來擔保。這意味著,過去那種依靠顯示卡算力來賺取 ETH 的挖礦方式,在以太坊主網上已經正式走入歷史。這也是為何現在網路上關於以太幣的討論,焦點都從挖礦轉向了質押。

【核心教學】2025 年挖礦的替代方案與實作

那麼,以太坊挖礦的時代結束了,礦工們手上的顯示卡就沒用了嗎?當然不是!雖然不能再挖 ETH,但加密貨幣的世界依然有許多採用 PoW 機制的幣種,你的挖礦設備依然能派上用場。以下是幾個當前熱門的挖礦替代方案。

方案一:轉向以太坊經典 (ETC) 挖礦教學

以太坊經典(Ethereum Classic, ETC)是從原始以太坊區塊鏈分岔出來的專案,它選擇維持原有的 PoW 共識機制。因為其演算法與過去的以太坊幾乎相同,對於舊礦工來說,轉移陣地非常無痛。

  • 優勢: 演算法熟悉,大量原 ETH 礦工轉入,算力與社群基礎穩固。
  • 挖礦演算法: Ethash(與舊 ETH 相同)
  • 設定流程:
    1. 準備錢包: 取得一個支援 ETC 的加密貨幣錢包地址。
    2. 選擇礦池: 加入一個 ETC 礦池,例如 Ethermine、F2Pool 或 2Miners。
    3. 設定挖礦軟體: 下載如 T-Rex Miner、lolMiner 等挖礦軟體,並將設定檔中的錢包地址和礦池伺服器位址改為你的資訊。
    4. 開始挖礦: 執行軟體,你的 GPU 就會開始為 ETC 網路貢獻算力並賺取收益。

方案二:其他熱門替代幣種推薦 (如 RVN, ERGO)

除了 ETC,還有其他專為 GPU 挖礦設計的潛力幣種,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演算法與社群生態。

  • 渡鴉幣 (Ravencoin, RVN):
    • 特色: 採用 KawPoW 演算法,對抗 ASIC 專業礦機,對一般 GPU 礦工相對友善。專注於資產發行與轉移。
    • 適合對象: 擁有 NVIDIA 顯示卡的礦工通常有較好的能效表現。
  • Ergo (ERG):
    • 特色: 採用 Autolykos2 演算法,同樣抗 ASIC。Ergo 是一個專注於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合約的平台,技術實力受社群肯定。
    • 適合對象: 尋求潛力技術項目,且對記憶體要求較高的顯示卡(建議 6GB 以上)有優勢。

硬體與軟體設定:從選擇顯卡到設定挖礦軟體

無論你選擇哪個幣種,硬體與軟體的設定都是挖礦教學的核心。⛏️

  • 硬體選擇:
    • 顯示卡 (GPU): 這是最重要的部分。NVIDIA 的 RTX 30/40 系列(如 3060 Ti, 3080, 4070)和 AMD 的 RX 6000/7000 系列(如 6700 XT, 6800)都是目前的主流選擇。你需要關注的核心指標是「算力(Hashrate)」與「功耗(Power Consumption)」。
    • 其他組件: 穩定的電源供應器(PSU)、足夠的記憶體(RAM, 8GB 以上為佳)以及良好的散熱系統都至關重要。
  • 軟體設定:
    1. 作業系統: Windows 或是專為挖礦設計的 Linux 系統(如 HiveOS, SimpleMining OS)都可以。後者通常更穩定且易於管理多張顯示卡。
    2. 驅動程式: 確保你的顯示卡驅動程式更新到最新版本。
    3. 挖礦程式: 根據你要挖的幣種和顯示卡品牌,選擇合適的挖礦程式(如 T-Rex for NVIDIA, TeamRedMiner for AMD)。
    4. 超頻與降壓: 為了達到最佳能效比(用最少的電跑出最高的算力),通常需要使用 MSI Afterburner 等工具對顯示卡的核心頻率、記憶體頻率和電壓進行微調。這是進階礦工必學的技巧。

挖礦還划算嗎?收益與成本分析討論

了解如何挖礦後,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肯定是:「這樣做還能賺錢嗎?」這需要進行詳盡的收益與成本分析。加密貨幣市場波動劇烈,今天的收益不代表明天,因此學會計算至關重要。

如何計算挖礦收益?(電費、硬體折舊)

挖礦的淨利潤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概算:

淨利潤 = (每日挖礦產出 × 當前幣價) - (每日電費 + 礦池抽成)

你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核心成本:

  • ⚡️ 電費: 這是最大宗的營運成本。你需要知道你的礦機總功耗(瓦)以及你所在地的電價(元/度)。一台 6 張卡的礦機,一天 24 小時運轉下來的電費相當可觀。
  • 💻 硬體折舊: 顯示卡有壽命,且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價值下降。雖然這不是每日現金支出,但在計算長期回報時必須考慮進去。
  • 🌐 網路與維護: 雖然佔比較小,但穩定的網路連線與可能的硬體維修也是成本之一。

你可以使用 WhatToMineHashrate.no 這類線上收益計算機,輸入你的顯示卡型號與電價,它會自動幫你估算出當下挖各種幣的理論收益。

礦池 (Mining Pool) 的選擇與比較

對於個人礦工來說,自己一個人挖到區塊的機率微乎其微,就像買彩券一樣。因此,幾乎所有礦工都會加入「礦池」。礦池集結了成千上萬礦工的算力,共同去解題。一旦礦池成功挖到區塊,獎勵會根據每位礦工貢獻的算力比例來分配。這樣做可以讓你每天都有穩定的小額收入,而不是遙遙無期地等待大獎。

以下是幾個主流礦池的比較:

礦池名稱 主要支援幣種 費用 付款方式
Ethermine / Etc.ethermine.org ETC, ZEC 1% PPLNS
F2Pool BTC, ETC, RVN, etc. 2.5% PPS+
2Miners ETC, RVN, ERGO, etc. 1% PPLNS / SOLO

*註:PPLNS (Pay Per Last N Shares) 適合長期挖礦的礦工,收益略有浮動但手續費較低。PPS+ (Pay Per Share Plus) 提供穩定的理論收益,手續費通常較高。

以太幣的未來:從挖礦到質押 (Staking)

儘管顯卡挖礦在其他幣種上找到了新出路,但對於只想參與以太坊生態的人來說,未來的趨勢是什麼?答案就是質押(Staking)

什麼是權益證明 (PoS) 與質押?

權益證明(Proof of Stake, PoS)是 The Merge 後以太坊採用的新共識機制。相較於 PoW 依靠算力,PoS 依靠的是「資本」。

你可以這樣理解:

  • PoW 挖礦: 你投入硬體設備與電力成本,透過「工作」來證明你對網路的貢獻,並賺取獎勵。
  • PoS 質押: 你投入自己的 ETH 作為「押金」,承諾會誠實地驗證交易。你的「押金」越多,被選中驗證並獲得獎勵的機會就越大。這就像是成為銀行的股東,透過持有股份來分享銀行的利潤。

這種方式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,也讓持有以太幣的普通用戶能直接參與網路治理並獲取收益。

不想挖礦?參與以太坊質押的兩種主要方式

如果你對管理礦機、處理噪音與散熱問題感到厭煩,或者你更看好以太坊本身的發展,那麼參與質押會是更直接的方式。💰

  1. 獨立驗證者 (Solo Staking):
    • 要求: 需要質押整數倍的 32 顆 ETH,並自行運行驗證者節點,保持 24/7 全天候在線。
    • 優點: 獲得全部的質押獎勵,無需信任第三方,最大化去中心化。
    • 缺點: 資金門檻極高,對技術能力有一定要求,若斷線或出錯可能會有懲罰(Slashing)。
  2. 流動性質押協議 (Liquid Staking Protocols) 或交易所質押:
    • 要求: 無最低資金門檻,即使只有 0.01 ETH 也能參與。
    • 運作方式: 透過像 Lido、Rocket Pool 這類的去中心化協議,或是直接在大型加密貨幣交易所(如 Coinbase, Binance)上進行質押。你將資金存入池中,由平台代為管理驗證節點。
    • 優點: 門檻低,操作簡便,且通常會給你一個流動性質押代幣(如 stETH),讓你在質押期間依然可以在 DeFi 市場上運用資金。
    • 缺點: 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務費,且需要信任第三方平台的安全性。

常見問題 (FAQ)

Q:現在用我的顯卡 (GPU) 還能挖以太幣 (ETH) 嗎?

A:不行。自從以太坊在 2022 年完成「The Merge」升級後,主網已從工作量證明 (PoW) 轉為權益證明 (PoS)。這意味著傳統的 GPU 挖礦方式在以太坊主網上已不再適用。不過,你的 GPU 仍然可以轉向去挖其他採用 PoW 機制的加密貨幣,例如以太坊經典 (ETC)、渡鴉幣 (RVN) 等。

Q:挖一個以太幣需要多久?

A:這個問題在 The Merge 之後已經沒有標準答案,因為現在無法再「挖」出以太幣。新的 ETH 是透過「質押」產生的。質押的年化收益率是浮動的,大約在 3% 到 5% 之間。如果你質押了 32 個 ETH,一年大約可以獲得 1 到 1.5 個 ETH 的獎勵,但這並非固定的。

Q:除了挖礦,還有哪些方式可以獲得以太幣?

A:最直接的方式是透過加密貨幣交易所直接購買。你可以在合法的交易所註冊帳戶,用法幣(如新台幣、美金)買入 ETH。此外,你也可以透過參與以太坊的 PoS 質押來賺取 ETH 獎勵,或是為 DeFi 協議提供流動性、參與鏈上治理等方式來獲得。

Q:我還需要擔心 51% 攻擊嗎?

A:對於 PoW 幣種(如 ETC),51% 攻擊的威脅依然存在,這意味著若有單一實體掌握了全網超過一半的算力,就有可能竄改交易。但對於已經轉為 PoS 的以太坊主網來說,攻擊模式變成了需要掌握超過 51% 的「質押總量」,其發動成本比 PoW 攻擊要高得多,因此普遍認為網路的安全性更高了。

結論

總結來說,傳統依靠顯示卡進行的以太坊挖礦時代確實已經劃下句點。然而,這不代表礦工們的末日,更不意味著加密貨幣世界的機會就此終結。透過本文的以太坊挖礦教學,我們可以看到,挖礦這條路轉了個彎,通往了如以太坊經典 (ETC)、渡鴉幣 (RVN) 等新的目的地。同時,以太坊自身也開闢了一條名為「質押」的康莊大道,讓更多普通投資人能參與其中分享網路成長的紅利。

這場圍繞著以太幣討論的熱潮從未停歇,從 PoW 到 PoS,變的是技術路徑,不變的是去中心化金融的廣闊前景。無論你是選擇繼續鑽研替代幣的挖礦,還是轉向更簡單的質押方案,關鍵是充分了解背後的原理與風險,找到最適合你的參與方式。現在就開始探索你的加密貨幣獲利新策略吧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