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股利報稅懶人包:股息所得稅與二代健保,合併或分離課稅哪個最省?

2025股利報稅懶人包:股息所得稅與二代健保,合併或分離課稅哪個最省?

每年領到股息,開心之餘卻對「股息所得稅」、「股利報稅」和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」感到困惑嗎?複雜的稅制讓你不知道該如何申報才最划算?許多存股族都面臨一樣的問題:辛苦累積的被動收入,卻可能因為選錯申報方式而白白縮水。本文將用最白話的方式,為你完整解析股息繳稅的兩大制度,並教你如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佳節稅方案,確保你的投資收益最大化。

搞懂股息所得稅:合併計稅 vs. 分離課稅,哪個股利報稅方式適合你?

從2018年起,台灣的股利所得稅改採「合併計稅」與「分離課稅」二擇一的制度。這兩種方式的計算邏輯與適合對象截然不同,選對了能幫你省下一大筆稅金,選錯了則會讓你的荷包淌血。到底該怎麼選?先來了解兩者的差異吧!

方式一:股利所得合併計稅

合併計稅是將股利所得併入您個人的綜合所得總額中,一起計算應納稅額。這種方式最大的亮點在於提供了 8.5% 的可抵減稅額,每戶上限為8萬元。

  • 適合對象:小資族、存股族、退休族,或是個人綜合所得稅適用稅率在 20% (含) 以下的投資人。
  • 計算方式:
    1. 將股利所得與其他各類所得(如薪資)相加,得出「綜合所得總額」。
    2. 依正常程序減除免稅額、扣除額,算出「綜合所得淨額」。
    3. 根據所得淨額,對應課稅級距,計算出「應納稅額」。
    4. 計算出股利的可抵減稅額(股利所得 × 8.5%)。
    5. 將「應納稅額」減去「可抵減稅額」,即為最終要繳的稅款。若結果為負數,恭喜你,還可以退稅!
  • 節稅關鍵:關鍵在於你的所得稅率是否低於股利的可抵減稅額優惠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的所得稅率只有5%,但股利卻有8.5%的抵減額度,這一來一往之間就產生了3.5%的節稅(甚至退稅)空間。

方式二:股利所得分離課稅

分離課稅則是將股利所得從綜合所得總額中完全獨立出來,以 28% 的單一稅率 進行計算,計算後的稅額再與您其他所得應繳的稅額相加。這種方式簡單粗暴,但對於高收入族群來說卻是節稅利器。

  • 適合對象:個人綜合所得稅適用稅率為 30% 或 40% 的高所得者、投資大戶。
  • 計算方式:股利所得直接乘以 28% 的稅率,得出股利應繳的稅款。其餘的綜合所得則按照原本的級距計算稅額。兩者相加即為總應納稅額。
  • 節稅關鍵:當你的所得稅率級距已經達到30%或40%時,將股利獨立出來用28%的稅率計算,顯然比將其併入綜合所得,並用更高的稅率課稅來得划算。

圖表比較:我該選哪一種股利報稅方式最有利?

為了讓你更一目了然,我們將兩種股息繳稅方式整理成下表:

項目 股利所得合併計稅 股利所得分離課稅
適合對象 所得稅率級距 ≦ 20% 的投資人 所得稅率級距 ≧ 30% 的投資人
稅率結構 併入綜合所得,按 5% ~ 40% 累進稅率 獨立計算,採 28% 單一稅率
主要優點 享有 8.5% 抵減稅額 (上限8萬),有機會退稅 避免股利被課徵 30% 或 40% 的高稅率
判斷標準 綜所稅率 < 28%,且希望能退稅者 綜所稅率 > 28%,以降低總稅負為目標

簡單來說,判斷的黃金交叉點就是 28%。 如果你的綜合所得稅率低於28%,選擇「合併計稅」通常比較有利;反之,若高於28%,則應毫不猶豫選擇「分離課稅」。

魔王關卡:股息繳稅別忘了二代健保補充保費

處理完股息所得稅,別以為就結束了!還有一個隱藏的「魔王」——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這是除了股利報稅之外,另一筆可能從你股息中扣除的費用,常常讓許多投資人,特別是存股族感到困擾。

誰需要繳?單次股利超過多少錢會被扣?

根據現行規定,只要你從「同一家公司」的「單次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給付」金額達到或超過 新台幣 2 萬元,就必須依規定扣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這裡有幾個重點:

  • 認公司:不同公司的股利是分開計算的。例如你從A公司領1.5萬、B公司領1.8萬,雖然總額超過2萬,但因為單次給付都未達門檻,所以都不用被扣。
  • 認單次:重點是「單次給付」的金額。如果同一家公司一年配息兩次,每次1.5萬,同樣也不會被扣繳。
  • 股票股利:股票股利會以「面額10元」換算成金額來計算。

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費率與計算範例

目前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費率為 2.11%。這筆費用通常在公司發放股利時就會直接預扣,你收到的股利通知單上會清楚載明。

📝 計算範例:
假設小明持有台積電股票,這次收到單筆現金股利 50,000 元,因為超過了2萬元的起徵點,所以會被扣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
計算方式為: 50,000 元 × 2.11% = 1,055 元
因此,小明實際入袋的現金股利會是 50,000 – 1,055 = 48,945 元。

小資族與存股族如何合法節省補充保費?

雖然2.11%看起來不高,但積少成多也是一筆開銷。這裡提供幾個合法的節費小技巧:

  1. 分散持股:這是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式。將資金分散到不同的優質股票,讓每一次領到的單筆股利都控制在2萬元以下。
  2. 選擇季配息或半年配息的ETF:許多台股ETF(如00878、0056)改為季配息,將全年的股利分散到四次發放,大幅降低了單次給付超過2萬元的機會。
  3. 投資海外股票或海外ETF:海外的股利所得屬於「海外所得」,不屬於台灣健保的管轄範圍,因此完全不需要被扣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

股息報稅常見問題 FAQ

Q1:領到股息就要馬上繳稅嗎?申報時間點是何時?

A:不需要。股息所得稅是併入年度綜合所得稅一起申報的。你今年(例如2024年)所領到的所有股利,會在明年(2025年)的5月1日至5月31日報稅期間,向國稅局進行申報。

Q2:股息所得稅的抵減稅額是什麼?每個人都能退稅嗎?

A:抵減稅額是選擇「合併計稅」才有的優惠,計算方式是股利總額的8.5%,上限為8萬元。並非每個人都能退稅,只有當你的「可抵減稅額」大於你的「綜合所得應納稅額」時,差額才會退還給你。這通常發生在收入不高、所得稅率級距為0%或5%的投資人身上。

Q3:除權息前賣掉股票,是不是就不用繳股息所得稅跟二代健保了?

A:是的。股息所得稅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課徵對象是「參與除權息並實際領到股利」的股東。如果你在除權息交易日之前就將股票賣出,那麼你就不會收到股利,自然也就不需要繳納相關的稅費。但相對地,你也失去了這次領取股息的權利。

Q4:海外的股息需要繳二代健保或所得稅嗎?

A:海外股息(例如投資美股領到的股息)完全「不需要」繳納台灣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但在所得稅方面,它屬於「海外所得」。根據台灣的「所得基本稅額條例」,當個人全年海外所得達100萬元台幣時,才需要計入基本所得額;而整個基本所得額超過免稅額度(最新規定請參考財政部公告)時,才需要繳納基本稅額。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,門檻相當高。

結論

總結來說,了解「股息所得稅」的兩種申報方式與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」的規則,是每位台股投資人的必修課。面對股利報稅,請記得以28%的稅率為分水嶺,判斷自己應該選擇合併計稅或分離課稅;面對二代健保,則可透過分散持股或選擇季配息產品來聰明應對。根據本文的教學與比較,試算出最適合你的股息繳稅策略,才能有效節稅、穩健累積財富。現在就檢視你的年度所得,為明年的報稅季做好萬全準備吧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