虛擬貨幣獲利,我到底要不要報稅?秒懂台灣課稅現況
最近幾年,從比特幣到各種新奇的迷因幣,虛擬貨幣的風潮席捲全台。你可能也跟上了這波熱潮,看著帳戶裡的數字跳動,心情跟著起伏。但當賺到錢,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來了:「用虛擬貨幣賺的錢,到底要不要繳稅?」尤其在經歷過 FTX 這種大型交易所倒閉的震撼教育後,大家對於資產的安全性與合規性,肯定都多了一份警惕。先說結論:要!在台灣,虛擬貨幣的交易獲利是需要申報所得稅的。
別聽到「課稅」兩個字就頭痛!其實,搞懂虛擬貨幣課稅的邏輯並不複雜。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跟買賣股票、基金,甚至是海外房地產一樣,都是一種投資行為。只要有獲利,就可能需要納入你的年度所得中來申報。政府的態度也很明確,雖然目前還沒有像「證券交易所得稅」那樣的專法,但財政部早在 2021 年就給出了指導原則,將加密貨幣的買賣損益歸類在「財產交易所得」的範疇內。
💡 MamMon 小提示:
簡單來說,國稅局看的是你「有沒有將獲利換回新台幣」。只要你的虛擬貨幣交易有產生已實現的獲利(也就是賣掉換成法幣),並且有金流回到台灣的銀行帳戶,那就絕對在國稅局的雷達範圍內。別抱持僥倖心態喔!
搞懂關鍵數字:虛擬貨幣所得怎麼算?
了解要報稅後,下一步就是「怎麼算」。這部分是最多人卡關的地方,但只要抓住幾個關鍵數字,一切就豁然開朗。台灣目前的稅制,會根據你的「所得來源地」來決定計算方式。簡單說,就是看你用來交易的虛擬貨幣交易所是境內的還是境外的。
這兩種路徑的稅務計算方式差異很大,尤其牽涉到一個關鍵的「基本所得額」(俗稱最低稅負制)。以下我用一個簡單的表格,讓你一眼看懂:
| 項目 | 海外所得(多數情況) | 境內所得(如台灣交易所) |
|---|---|---|
| 所得分類 | 海外財產交易所得 | 財產交易所得 |
| 計算方式 | (賣出價 – 買入成本 – 手續費) x 匯率 | (賣出價 – 買入成本 – 手續費) |
| 申報門檻 | 同一申報戶全年海外所得合計達 新台幣100萬元 | 有獲利就應申報,併入綜合所得總額 |
| 課稅門檻 | 基本所得額超過 新台幣750萬元(2025年申報2024年適用) | 併入綜合所得總額後,按級距稅率 (5%~40%) 計算 |
| 優勢 | 免稅額度高,適合高資產族群 | 虧損可扣抵未來三年的財產交易所得 |
| 範例情境 | 在幣安(Binance)、OKX等國際交易所交易 | 在台灣的MaiCoin、BitoPro等交易所交易 |
從上表可以清楚看到,對於大多數使用國際交易所的台灣投資人來說,你的獲利屬於「海外所得」。這代表你有一個相當高的免稅「護城河」。只要你整個家庭(同一申報戶)全年度的海外總所得沒有超過100萬台幣,你甚至連申報的義務都沒有。就算超過了100萬,只要你的「基本所得額」沒有超過750萬的門檻,也還不需要繳稅。這對於一般散戶投資人來說,其實是相對友善的規定。
推薦文章:
台灣虛擬貨幣課稅的兩大路徑:海外所得 vs. 境內所得
上面提到了海外與境內所得的區別,這也是在規劃加密貨幣報稅台灣策略時最重要的分水嶺。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這兩者的實際操作意涵。
🛡️ 海外所得:高免稅額的大門
絕大多數的台灣幣圈玩家,使用的都是像幣安(Binance)、OKX、Bybit 這類的國際大型交易所。這些交易所的主體都註冊在海外,因此,你在上面進行交易產生的獲利,理所當然被歸類為「海外財產交易所得」。
- 優點: 最大的好處就是高免稅額。前面提到的100萬申報門檻與750萬課稅門檻,讓大部分人的交易獲利都能安然過關。
- 注意事項: 海外所得的虧損,是「不能」拿來抵銷國內所得的。這點要特別記住。此外,「海外所得」不只是指虛擬貨幣,還包含海外的股息、租金收入等,計算時要全部加總起來看。
🏠 境內所得:併入綜所稅的直路
如果你是透過在台灣合法登記,並完成金管會洗錢防制聲明的交易所(例如:MaiCoin、BitoPro、ACE),那麼你的交易獲利就會被視為「境內財產交易所得」。
- 計算方式: 這種所得沒有特別的免稅額,會直接併入你每年的綜合所得總額中(例如你的薪資、利息、租金收入等),然後依照你的所得級距(5%, 12%, 20%, 30%, 40%)來課稅。
- 優點: 境內交易最大的好處是,如果今年你交易虛擬貨幣產生了虧損,這個虧損金額可以往後「三年內」,用來抵扣同樣屬於「財產交易所得」的獲利。例如你今年幣圈賠錢,但賣房子賺錢,兩者就可以互抵,達到節稅效果。
FTX受災戶必看:投資虧損可以抵稅嗎?🚨
說到虧損,就不能不提震撼幣圈的 FTX 事件。很多人在 FTX 裡投入了大量資產,一夕之間化為烏有。這筆巨大的虧損,是否能為你在報稅時爭取一點空間呢?這就得看你的FTX虧損抵稅情況。
根據財政部的解釋,如果你能提出「有效證明」,證實這筆資產確實已經無法取回,那麼這筆虧損就有機會被認定為「海外財產交易損失」。
要如何證明?這就是難點所在。你需要準備:
- 原始投資證明: 當初投入資金的匯款紀錄、交易所的入金紀錄等。
- 持有資產證明: FTX 平台上的資產截圖、對帳單等。
- 損失證明: 最關鍵的一步!你需要有官方文件,例如 FTX 破產管理團隊發出的債權人通知、法院的破產裁定文件,或是任何能證明你的資產已確定無法追回的法律文件。
雖然海外虧損不能抵國內所得,但如果你同年度還有「其他海外財產交易所得」(例如賣掉海外股票賺錢),那 FTX 的虧損就可以拿來與之互抵,減少你的海外所得總額。雖然程序繁瑣,但對於高資產人士來說,仍是值得一試的節稅途徑。
🛡️ 延伸思考:
這也提醒了我們分散風險的重要性。將資產放在不同的交易所,並且定期將部分獲利轉回冷錢包或出金,才是長期在幣圈生存的智慧。想了解更多關於加密貨幣的投資策略?可以參考我們的加密貨幣投資專欄。
推薦文章:
迎戰報稅季!虛擬貨幣投資者應準備的資料清單 ✅
不論你是獲利還是虧損,平時養成記錄交易的習慣至關重要。等到報稅季來臨時,才不會手忙腳亂。以下是一份建議你平常就準備好的資料清單:
- ✅ 交易紀錄: 從交易所導出完整的交易歷史紀錄(CSV檔),包含買入/賣出的幣種、價格、數量、時間。
- ✅ 出入金紀錄: 所有法幣出入金的水單或銀行對帳單。這是證明資金流向的鐵證。
- ✅ 成本計算: 清楚記錄每一筆交易的成本價。如果你交易頻繁,可以考慮使用一些鏈上工具或記帳軟體輔助。
- ✅ 匯率紀錄: 如果是海外所得,需要記錄將獲利換算成新台幣時的匯率。可以參考台灣銀行的每日告牌匯率作為依據。
把這些資料整理好,報稅時才能精準計算出你的虛擬貨幣所得稅,做到不漏報、不溢繳。
未來趨勢:台灣虛擬貨幣稅法會如何發展?
目前台灣對虛擬貨幣的課稅是依循現有的稅法框架,但放眼全球,各國都在加速制定更明確的加密貨幣監管與稅收法規。主導全球洗錢防制標準的「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」(FATF)不斷推出新指引,要求各國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(VASP)進行更嚴格的監管,其中就包括了資訊透明化。
可以預見,未來台灣的相關法規只會越來越清晰、嚴格。國稅局透過金融機構(包含台灣的交易所)掌握金流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。因此,建立正確的報稅觀念,誠實申報,不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,更是保護自己資產的長久之計。如果你對於稅務申報有任何疑問,最好的方式還是諮詢專業的會計師或財政部國稅局。
結論
總結來說,虛擬貨幣課稅在台灣已經是現在進行式。身為一個聰明的投資人,我們不僅要追求市場上的獲利,更要懂得如何合法合規地處理稅務問題。記住海外所得與境內所得的關鍵區別,善用 750 萬的最低稅負制免稅額度,並養成記錄交易的好習慣。當你把這些規則都摸透了,報稅就不再是壓力,而是你投資佈局中,一個穩健且專業的收尾動作。
虛擬貨幣課稅常見問題 (FAQ)
玩NFT賺到的錢也要課稅嗎?
是的。NFT(非同質化代幣)的買賣獲利,與一般加密貨幣一樣,同屬「財產交易所得」。其課稅方式完全比照前文所述的原則,根據你使用的交易平台(OpenSea、LooksRare 等多為海外)來判斷是海外還是境內所得,並依此計算稅額。
我用「挖礦」賺到的比特幣,該怎麼報稅?
「挖礦」所得的認定比較特別。如果你是個人戶,國稅局傾向將其認定為「其他所得」,應在你賣出挖到的幣、換取法幣時,以當時的市價作為所得額申報。如果你是成立公司大規模挖礦,那就會被視為營業收入,需開立發票並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。
如果我都是幣幣交易,從沒換成台幣,也要報稅嗎?
理論上,每次「幣幣交易」(例如用比特幣換以太幣)都構成一次財產的交換,應計算損益。但實務上,國稅局目前追查的重點在於「法幣出入金」的軌跡。因此,大多數人是在將虛擬貨幣轉換為新台幣,並匯入台灣銀行帳戶的那一刻,才進行所得的計算與申報。不過,隨著法規完善,未來對幣幣交易的查核也可能趨嚴。
在台灣,用虛擬貨幣支付商品或服務,需要處理稅務嗎?
需要。當你用虛擬貨幣(例如比特幣)去購買一杯咖啡時,這個行為在稅法上會被拆解成兩動:一是「賣出」你的比特幣,二是「買入」那杯咖啡。你需要就「賣出」比特幣的行為計算財產交易損益。如果你的比特幣購入成本是100元,而支付當下它價值120元,那你就產生了20元的財產交易所得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