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Dcard、PTT 等論壇上,三不五時就會看到有人分享利用「借錢套利」創造被動收入,號稱能年賺數十萬,提早達到財富自由,讓你看了是不是也超級心動?特別是利用利率較低的增貸套利,或是早期很流行的房貸儲蓄險套利,聽起來就像是穩賺不賠的完美計畫。然而,這場金錢遊戲的背後,潛藏著多數人沒看見的巨大風險與成本。在你準備拿房子去抵押貸款前,請務必先花幾分鐘,本文將為你徹底剖析借錢套利的美麗與哀愁,揭露銀行員不會明說的殘酷真相,教你如何精準評估可行性,才不會讓你的財務自由夢,變成一場血本無歸的惡夢。
借錢套利是什麼?基本概念與常見迷思
在深入探討風險之前,必須先理解「借錢套利」的核心邏輯。許多人對它抱持著過度美好的想像,甚至誤解其本質,這是導致投資失敗的第一步。
核心原理:利用低利率資金投資高報酬率商品
借錢套利,或稱「槓桿投資」,其最基本的原理非常簡單:借入一筆低利率的資金,將其投入到一個預期報酬率更高的投資標的,從中賺取「利差」。
舉個例子 📝:
- 你透過房屋增貸借了 100 萬元,貸款年利率為 2.5%。
- 你將這 100 萬元投入一個年化配息率 6% 的高股息 ETF。
- 在不考慮市場波動與其他成本的情況下,你的淨利潤就是 6% – 2.5% = 3.5%,相當於每年 3.5 萬元的被動收入。
這個模型聽起來非常誘人,因為你似乎是「用銀行的錢來幫你賺錢」。這也是為什麼房貸增貸、理財型房貸等低利率的貸款方式,會成為許多人眼中的套利神器。
破解迷思:借錢投資真的等於「無本當沖」嗎?
這是個極度危險的迷思!很多人會說,本金是借來的,所以是「無本生意」。錯!借來的錢不僅是要還的本金,更附帶了利息成本。這筆錢的本質是「負債」,而不是「零成本資金」。
把借錢套利當成無本生意,會讓你嚴重低估潛在的虧損。當投資失利時,你虧損的不只是紙面上的數字,而是真實的負債。市場下跌時,你不僅要面對投資標的的價值減損,還必須每月準時支付銀行的貸款利息,形成「資產縮水、負債不變」的雙重打擊。
主流套利方式深度解析:房貸增貸 vs. 儲蓄險
市場上最常見的兩種操作方式,就是利用「房貸增貸」與「儲蓄險」進行套利。這兩種方法各有其操作邏輯與風險,以下進行深度解析。
房貸增貸套利:操作流程、優點與致命缺點分析
這是目前最主流的方式,主要是因為房貸是所有貸款中利率最低、年期最長的一種。操作方式是將名下已償還部分本金的房屋,再次向銀行申請增貸,將多出來的資金投入市場。
- 優點:
- ✅ 利率極低: 相比信貸、車貸,房貸利率擁有絕對優勢,能創造更大的潛在利差空間。
- ✅ 額度較高: 根據房屋價值與個人信用,可貸額度通常遠高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。
- ✅ 還款期長: 貸款年期可達 20-30 年,每月還款壓力相對較小。
- 致命缺點:
- ❌ 違反合約風險: 銀行在核貸時,通常會規定資金用途,如「修繕房屋」、「購車」等。若銀行發現資金流入股市等投資市場,最嚴重可視為違約,有權要求你提前清償所有貸款。
- ❌ 不動產綁定: 你的身家財產(房子)被當作賭注,一旦投資嚴重虧損導致無法還款,房子將面臨被法拍的風險。
- ❌ 申請不易: 銀行會嚴格審核你的還款能力、信用狀況與房屋殘值,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申請。
房貸儲蓄險套利:為何曾風靡一時?潛在的違約與利率風險
這種方式在幾年前低利率時代非常流行。操作模式是先透過房屋貸款借錢,再將這筆錢拿去購買一張高預定利率的儲蓄險保單(例如宣告利率高於房貸利率的利變型保單),企圖鎖定保單與房貸之間的穩定利差。
然而,這個看似完美的套利模型,在現今環境下充滿陷阱:
- 利率倒掛風險: 當央行進入升息循環,房貸利率會跟著調升。一旦房貸利率超過保單的宣告利率,你的「穩定利差」就會瞬間變成「穩定虧損」。
- 保單流動性極差: 儲蓄險通常有 6 年以上的閉鎖期,若在期間內提前解約,需要支付高額的解約金,會導致本金大幅虧損。你等於是把一筆短期內可能變動的負債(房貸),投入到一個長期被鎖死的資產上,風險極高。
- 違規與道德風險: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(金管會)的規定,引導客戶以貸款、保單借款等方式購買保險,是明確禁止的行為。這類操作遊走在灰色地帶,充滿潛在的法律與合約風險。
綜合比較:一張表看懂兩種方式的資金成本、風險與適合對象
為了讓你更清晰地了解兩者的差異,以下整理成一份比較表:
| 比較項目 | 房貸增貸套利 | 房貸儲蓄險套利 |
|---|---|---|
| 資金成本 | 較低(房貸利率) | 較低(房貸利率) |
| 潛在報酬 | 較高,但波動大(取決於投資標的) | 較低且不穩定(宣告利率會變動) |
| 風險等級 | 極高 | 極高 |
| 資金靈活性 | 中等(可隨時賣出投資標的,但可能虧損) | 極差(保單閉鎖期長,提前解約虧損大) |
| 適合對象 | 風險承受能力極強、有穩定現金流、對市場有深入研究的資深投資者 | 目前市場環境下,不建議任何人操作 |
執行前的關鍵評估:三大風險你扛得住嗎?
無論你選擇哪種方式,借錢套利都意味著將風險槓桿化。在投入之前,請誠實地問自己,以下三個核心風險你是否真的能夠承受。
風險一:利率風險(升息如何侵蝕你的利潤)
這是最直接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風險。台灣已經告別了長期的低利率環境,未來央行任何一次的升息,都會直接增加你的資金成本。你的房貸利率是浮動的,但你的投資報酬卻不是保證的。當利差逐漸縮小,甚至變為負數時,你的套利美夢就會變成一場需要不斷貼錢進去的惡夢。
風險二:市場風險(投資標的下跌時的雙重打擊)
「借錢,最怕的就是市場不如預期。」即使你投資的是看似穩健的 0050 或 0056,市場一樣存在系統性風險。2022 年的股災就是最好的例子,許多高股息 ETF 也出現了 20% 以上的跌幅。當市場下跌時,你將面臨:
- 資產虧損: 你的 100 萬投資可能只剩下 80 萬。
- 利息支出: 無論市場漲跌,你每月欠銀行的利息一毛都不會少。
這種雙重壓力,會嚴重影響你的判斷力,可能導致你在市場低點時,因恐慌或斷頭壓力而被迫賣出,實現永久性的虧損。
風險三:流動性風險(當你需要緊急用錢時怎麼辦?)
人生總有意外。如果你或家人突然需要一筆緊急醫療費用,或是你面臨裁員、減薪等非自願性失業,你的現金流還能應付每月的房貸還款嗎?你的投資部位可能正好處於虧損狀態,此時賣出就是認賠。若不賣出,你可能因繳不出房貸而導致信用破產,甚至失去房子。這種把身家財產和未來都賭上去的行為,正是借錢套利最可怕的地方。
常見問題 (FAQ)
Q:房貸增貸出來的錢可以馬上投入股市嗎?
A:從合約精神上來說,是不可以的。大部分銀行的房屋貸款合約會明確規範資金用途,多數限定於「房屋修繕」、「購置耐久性消費品」或「理財周轉」。雖然銀行實務上難以 100% 追蹤每一筆金流,但若被查核到資金直接且大規模地流入證券戶,銀行有權認定你違反了貸款合約,可能要求解釋、提高利率,最嚴重的情況下會要求你立即償還剩餘全部貸款。
Q:借錢套利在法律上有沒有問題?
A:借錢投資本身並不違法,它屬於個人理財規劃的一環。然而,如果在申請貸款時,對銀行虛報資金用途,例如明明要投資,卻填寫「裝潢款」,這就可能構成「詐欺」或「偽造文書」等問題。雖然實務上很少有銀行會因此提告,但合約上的風險是確實存在的。
Q:套利的利潤需要繳稅嗎?
A:當然需要。透過借錢套利所獲得的任何投資收益,都應依法申報繳稅。常見的稅務項目包含:
1. 股利所得: 領取上市櫃公司的股利,需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計算,或選擇 28% 分離課稅。
2. 資本利得: 目前台灣的證券交易所得稅是停徵的,但海外投資的資本利得則需納入最低稅負制計算。
3. 健保補充保費: 單次股利收入超過 2 萬元,會被課徵 2.11% 的健保補充保費。
Q:Dcard跟PTT上很多人分享成功經驗,真的可信嗎?
A:看待網路上的成功經驗分享,建議抱持「參考但不盡信」的態度。首先,存在「倖存者偏誤」,成功的人才敢大聲分享,虧損數百萬的人通常選擇默默消失。其次,成功的時空背景不同,他們可能是在 2020-2021 年股市大多頭加上利率極低的環境下進場,那樣的黃金時機難以複製。最後,你無法得知分享者是否隱藏了部分虧損或風險,切勿將他人的成功案例當作自己也能複製的保證。
結論
總結來說,「借錢套利」,特別是利用增貸套利或房貸儲蓄險套利,本質上是一項將風險與回報雙雙放大的高槓桿財務操作,它絕對不是適合所有人的「被動收入」產生器,更不是通往財務自由的捷徑。這條路佈滿了利率、市場與流動性的荊棘,每一步都走在鋼索上。
在考慮採取行動前,請務必進行極度保守的壓力測試,精算所有潛在的成本(利息、手續費、稅務),並客觀評估自己是否具備承受市場腰斬、央行連續升息後,依然能穩定還款的能力。與其追求這種高風險的利差遊戲,不如專注於穩健的理財規劃與持續的本業收入提升,這才是實現長期財務目標的長久之道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