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幣流通速度低迷:別慌!這其實是「轉大人」的信號
最近跟幾個在投資圈打滾多年的老朋友喝咖啡,聊到比特幣的近況,他們臉上不約而同地浮現一絲憂慮。他們問我:「MamMon啊,你看最近比特幣流通速度掉到十年新低,鏈上交易冷冷清清,這是不是代表它失去動能,要走下坡了?」這個問題,相信也是許多投資人心中的一大疑問。每當市場出現這種看似「不尋常」的數據時,恐慌情緒總是特別容易蔓延。
但身為一個在市場看過大風大浪的人,我想告訴你:先別急著下定論。事實上,這個「流通速度下降」的現象,非但不是警訊,反而可能是至今為止,最能證明比特幣未來發展正邁向成熟穩健的清晰信號。它不再像個毛躁的青少年,橫衝直撞;而是逐漸蛻變為一個沉穩的成年人。簡單來說,比特幣正從過去大家手中的「零錢」,轉變為保險箱裡的「黃金」。
💡 核心觀點速覽:
- 功能轉變: 比特幣已從早期的高頻交易媒介,轉型為長期價值儲存的「數位黃金」。
- 機構進場: 華爾街巨鯨(如ETF、企業)大量買入並長期鎖倉,減少了市場上的流通量。
- 鏈下活躍: 真正的經濟活動正轉移到鏈下(如閃電網路),鏈上數據已無法完全反映全貌。
- 成熟標誌: 低流通速度反映的是持有者的堅定信心,是資產成熟的自然過程。
到底什麼是比特幣流通速度?為什麼它這麼重要?
在我們深入探討之前,先花點時間把基本功練好。所謂的「流通速度」(Velocity),在傳統經濟學裡,指的是鈔票在經濟體中轉手的頻率。高流通速度通常代表經濟活絡,大家拼命花錢、做生意;反之則可能代表經濟趨緩。
套用到比特幣上,「比特幣流通速度」追蹤的就是一枚比特幣在區塊鏈上(On-chain)被交易的頻率,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家餐廳的「翻桌率」:
- 高流通速度 💨: 就像平價快餐店,客人來來去去,翻桌率極高。在比特幣早期或牛市瘋狂時,交易員、投機者頻繁買賣,比特幣在不同錢包和交易所之間快速流動,流通速度自然就高。
- 低流通速度 🐌: 就像米其林星級餐廳,客人坐下來細細品味,一頓飯吃上好幾個小時,翻桌率很低。現在的比特幣就像這樣,越來越多人不是為了馬上花掉它,而是將其視為珍貴資產,長期收藏,細細「品味」其價值增長。
因此,當我們看到流通速度下降時,直覺反應可能是「使用量減少了」。但在比特幣這個新世界裡,這個指標背後的故事,遠比表面上看到的要複雜得多。
功能大轉彎:比特幣不再是零錢,而是你的數位黃金
比特幣之所以出現流通速度趨緩的現象,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其核心價值的轉變。這不是一朝一夕發生的,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演化過程。
從點對點現金到價值儲存的蛻變
中本聰在2008年的白皮書中,將比特幣定義為「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」。在最初的幾年,社群也確實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實驗的,大家熱衷於用比特幣買Pizza、買咖啡,測試其作為支付工具的可能性。這段時間,比特幣的流通速度相對較高。
然而,隨著時間推移,市場慢慢發現了比特幣更重要的特質:稀缺性。總量僅2100萬枚的上限,使其具備了對抗法幣通膨的潛力,這點和黃金不謀而合。於是,越來越多的持有者心態發生了轉變:
「我為什麼要把一個未來可能價值百萬美金的東西,拿去買一杯幾塊錢的咖啡呢?」
這種心態的轉變,就是所謂的「HODL」(源自網路拼寫錯誤,意為長期持有)文化的根基。數據顯示,超過70%的比特幣已經超過一年沒有移動過。這不是停滯,而是持有者用行動投票,展現了對其長期價值的堅定信心。人們不再把它當成日常開銷的「貨幣」,而是作為資產配置中的「數位黃金」。
華爾街巨鯨進場:機構採用如何鎖定比特幣供給
如果說散戶的HODL文化是第一波推力,那華爾街機構的進場,就是將比特幣推向「價值儲存」定位的超級加速器。特別是自2024年初 美國現貨比特幣ETF 獲准以來,情況發生了質變。
這些ETF發行商(如貝萊德、富達)需要為其基金購買實體的比特幣,並將它們存放在高安全性的冷錢包中。這些比特幣一旦被買入,基本上就進入了「長期冬眠」模式,不會在鏈上頻繁流動,這就像是把大量的黃金從市場上買走,鎖進了銀行的金庫裡。
我們來看一些驚人的數字(截至2025年中):
🏦 機構持有的比特幣規模
現貨比特幣ETF: 持有超過 129.8萬枚 BTC,約佔總流通供應量的 6.2%。
企業與基金: 加上像 MicroStrategy、特斯拉等公司的企業金庫,以及各種投資基金,機構總持倉量接近 255萬枚 BTC。
總計: 這意味著市場上超過 12.8% 的比特幣,都被機構鎖定為長期戰略資產。
這些巨鯨的策略很簡單:買入並持有。他們不交易、不炒作,而是將比特幣視為對抗宏觀經濟不確定性的戰略儲備。這對比特幣的稀缺性和長期價格是大利多,但直接結果就是——鏈上流通速度被大大降低了。
鏈上看不見的冰山:鏈下活動的蓬勃發展
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,以為「鏈上交易少 = 比特幣沒人用」。這就像是只看到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,卻忽略了水面下更龐大的部分。比特幣的經濟活動,正大量地轉移到更高效的「鏈下」(Off-chain)場景。
這裡主要有兩個代表:
鏈下解決方案 | 功能與影響 |
---|---|
⚡ 閃電網路 (Lightning Network) | 這是比特幣的第二層擴容方案。它允許用戶在主區塊鏈之外建立支付通道,進行即時、低成本的微額支付。無論是給直播主打賞,還是跨境匯款,都可以在閃電網路上完成。這些交易極其活躍,但並不會記錄在主鏈上,因此完全不會反映在流通速度指標中。截至2025年中,其公開容量已增長近400%(相較於2020年),而實際的私人通道活動量可能更高。 |
包裹比特幣(Wrapped Bitcoin,簡稱wbtc) | 這是一種將比特幣「打包」成符合以太坊或其他區塊鏈標準的代幣。它讓比特幣的價值可以跨鏈流動,參與到DeFi(去中心化金融)的借貸、流動性挖礦等活動中。這極大地擴展了比特幣的實用性,但這些活動都發生在其他鏈上,同樣不計入比特幣主鏈的流通速度。 |
低流通速度的雙面刃:潛在風險與挑戰
當然,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分析者,我不能只報喜不報憂。雖然低流通速度是成熟的標誌,但它也確實帶來了一些需要我們正視的挑戰,這是一體兩面的。
給礦工的挑戰:交易手續費與網路長期安全
比特幣網路的安全性是由礦工維護的,而礦工的收入主要來自兩部分:區塊獎勵和交易手續費。
區塊獎勵大約每四年會減半一次(Halving),這意味著礦工從「挖礦」中獲得的新比特幣會越來越少。在2024年減半後,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。長遠來看,當所有比特幣都被挖完後,礦工的收入將完全依賴交易手續費。
問題來了:如果鏈上交易持續低迷,就意味著交易手續費總收入會減少。這可能會降低挖礦的吸引力,導致部分礦工退出,從而影響整個網路的算力(安全性)。這是一個關乎比特幣長期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,也是社群需要持續尋找解決方案的課題。
形象的兩難:「數位黃金」 vs 「點對點現金」
另一個挑戰來自於「觀感」。一個幣幾乎不流動的網路,會讓人感覺它更像一個靜態的數位金庫,而非一個活躍的經濟體。這會極大地強化比特幣是「數位黃金」的論點,但同時也削弱了中本聰最初「點對點現金」的願景。
這正是比特幣核心的設計矛盾:它想同時扮演好兩個角色。
-
- 🥇 價值儲存(數位黃金): 需要穩定、稀缺、不易流動。
-
- 💸 交換媒介(點對點現金): 需要快速、便捷、頻繁流動。
這兩個角色在本質上是有些衝突的。流通速度這個指標,恰恰就成了衡量這場「角色拉鋸戰」的溫度計。比特幣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,將決定它在未來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最終定位。
結論:成熟的比特幣,值得更長遠的眼光
總結來說,比特幣流通速度的下降,並非衰退的警鐘,而是資產成熟的禮炮。它清晰地告訴我們,比特幣的使用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質變。
隨著其價值被越來越多人認可,人們更傾向於「儲蓄」而非「消費」它;隨著其生態的擴展,真正的經濟活動正向更高效的鏈下轉移;隨著機構巨鯨的入場,大量的比特幣被視為戰略資產長期鎖定。
這個網路正在進化。流通速度並非消失了,它只是在一個多層次的貨幣體系中,被重新定義了。如果未來流通速度再次飆升,可能意味著零售和交易用途的復興;如果它持續低迷,則證明其作為宏觀經濟定海神針的「數位黃金」角色已深入人心。
無論如何,對於聰明的投資者而言,看透數據背後的結構性轉變,比追逐短期的指標波動更為重要。這不是一個用來消費的貨幣,而是一個值得你用來「構建未來」的資產。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它,你會發現一片完全不同的風景。
關於比特幣流通速度的常見問題 (FAQ)
比特幣流通速度變慢,會不會影響我的日常交易?
完全不會。如果你是透過交易所進行買賣,你的交易速度取決於交易所的內部撮合系統,非常快。如果你是想進行小額支付,可以使用 閃電網路,可以實現即時且極低成本的轉帳。鏈上流通速度的快慢,主要影響的是在比特幣主鏈上進行大額、非緊急的轉帳確認時間,對一般用戶的日常交易體驗影響不大。
低流通速度對比特幣價格是好是壞?
普遍被認為是長期利好。低流通速度意味著市場上可供出售的比特幣數量(即流動性供應)減少了。根據基本的供需法則,當需求保持不變或增加時,供應的減少會對價格構成支撐,甚至推動其上漲,它反映了持有者惜售的心態和對未來價格的看好預期。
除了流通速度,還有哪些重要指標可以判斷比特幣的健康狀況?
當然有!單一指標容易產生誤判,應該綜合觀察。你可以關注:
1. 長期持有者(LTH)供應量: 看有多少比例的比特幣被堅定地持有。
2. 網路算力(Hash Rate): 衡量網路的安全性和礦工的參與度,越高越安全。
3. 活躍地址數: 雖然不能完全代表用戶數,但可以反映網路的活躍程度。
4. 閃電網路容量和通道數: 觀察鏈下生態的發展情況。
閃電網路和WBTC到底是什麼?跟比特幣有什麼關係?
它們都是比特幣生態的擴展,可以這樣理解:
• 閃電網路 就像是為比特幣主鏈(高速公路)修建的「高架橋」,專門用來處理小額、高頻的交易,以緩解主路的交通擁堵。
• WBTC 則像是給比特幣辦了一張「簽證」,讓它可以「旅行」到以太坊等其他區塊鏈國家,參與當地的金融活動(DeFi),從而擴大了它的應用場景和價值捕獲能力。
既然機構都在買,現在散戶進場還來得及嗎?
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取決於你的投資視野。機構的進場驗證了比特幣作為一種宏觀資產的合法性,並為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流動性和穩定性。這對散戶來說,意味著市場的成熟度更高,暴漲暴跌的極端風險相對降低。但這也意味著期望一夜暴富變得不切實際。如果你認同比特幣的長期價值,並將其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進行長期佈局,那麼任何時候開始了解和分批投入,都不能算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