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債券ETF」聽得多了,你可能會想問:「等等,這聽起來跟以前聽過的『債券基金』好像啊?到底差在哪?」沒錯,它們就像是兄弟,都姓「債」,但個性、脾氣和生活習慣可是大不相同!搞懂它們的差異,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位「理財神隊友」。別擔心,瑪門財策智庫這就帶你深入剖析,讓你一眼看穿它們的DNA!
債券ETF vs. 債券基金,我該怎麼選?一張圖表看懂關鍵差異
很多投資新手常常在這兩者之間猶豫不決。簡單來說,你可以把債券ETF想像成在大型股票交易所掛牌的「精品債券組合包」,而債券基金則是需要透過銀行或基金公司申購的「傳統債券套餐」。它們的目標都是幫你投資一籃子債券,但從購買方式到持有成本,玩法完全不同。讓我們從幾個關鍵點來拆解:
關鍵差異一:交易的靈活性與便利性
這大概是兩者最顯著的區別了!
- 債券ETF: 交易方式跟買賣台積電、0050完全一樣!只要你有證券戶頭,在股市開盤時間(早上9點到下午1點半),隨時可以透過你的手機APP或電腦下單買進或賣出。價格即時跳動,看準了就出手,非常靈活,自主性極高。就像在 PChome 24h 購物,看到喜歡的、價格對了,一鍵下單,快速成交。
- 債券基金: 它的購買管道相對傳統,你必須向基金公司、銀行或指定的銷售機構提出「申購」或「贖回」的申請。這通常無法即時完成,需要作業時間。有點像是在跟國外代購下單,今天下訂,要等對方確認後才算數,比較適合不喜歡或不習慣頻繁看盤的投資人。
關鍵差異二:價格的透明度與計算方式
你的錢是用什麼價格買到資產的?這點非常重要!
- 債券ETF: 因為在交易所交易,它的價格(市價)是買賣雙方「搓合」出來的結果,會隨著市場情緒和供需關係即時波動。同時,它每天也會公布一個「淨值(NAV)」,也就是這個ETF底下所有債券的真實價值。當市價高於淨值,稱為「溢價」(大家追捧,買貴了);市價低於淨值,則為「折價」(市場冷淡,撿到便宜)。你可以隨時看到最新的成交價,資訊非常透明。
- 債券基金: 價格相對單純,一天只有一個價。基金公司會在每天收盤後,計算出基金的總資產價值,然後除以總發行單位數,得到當天的「淨值」。你今天下單申購,成交價就是以今天收盤後公布的淨值為準,而不是你下單當下的價格。
關鍵差異三:不能忽視的「持有成本」
魔鬼藏在細節裡,長期投資下來,費用率的影響遠比你想像的巨大!
- 債券ETF: 由於是被動式追蹤指數,不太需要基金經理人頻繁地主動選債,因此管理成本天生就比較低。主要的內扣費用是「經理費」和「保管費」,通常加總起來的「總費用率」會比主動型基金低廉許多。交易時則跟股票一樣,有券商手續費和證交稅(台灣目前債券ETF免徵證交稅,是一大優勢!)。
- 債券基金: 費用結構相對複雜。除了經理費和保管費,申購時可能還會被收取一筆「申購手續費」(通常是1-3%),有些基金贖回時還會有「信託管理費」。雖然現在很多平台有手續費折扣,但整體而言,長期持有的內扣成本通常還是高於債券ETF。
為了讓你一目了然,瑪門財策智庫直接幫你整理好比較表格,看完保證你再也不會搞混!
比較項目 | 債券 ETF (交易所交易基金) | 債券基金 |
交易地點 | 證券交易所 (透過券商下單) | 基金公司、銀行、投信等銷售機構 |
交易方式 | 同股票,盤中隨時買賣 | 向銷售機構提出申購/贖回申請 |
價格機制 | 盤中即時市價,會產生折溢價 | 每日僅有一個淨值 (NAV) |
透明度 | 高,即時報價、持股每日公布 | 相對較低,每日公布一次淨值 |
交易成本 | 券商手續費、證交稅 (目前停徵) | 申購手續費、信託管理費等 |
持有成本 | 經理費、保管費 (總費用率通常較低) | 經理費、保管費 (總費用率通常較高) |
適合對象 | 喜歡自主操作、對成本敏感、希望交易靈活的投資人 | 習慣傳統理財通路、不便或不想看盤、偏好定期定額的投資人 |
茫茫「債」海怎麼挑?債券ETF篩選攻略,三大指標幫你縮小範圍
好了,現在你已經下定決心要投入債券ETF的懷抱,但打開券商APP一看,哇!「元大美債20年」、「國泰A級公司債」、「群益ESG投等債」…幾十檔ETF名稱看得眼花撩亂,到底該從何下手?別慌!這就像去吃到飽餐廳,你得先想好今天主攻海鮮、還是專攻牛肉,才不會迷失在百百種菜色裡。瑪門財策智庫教你用三大指標,快速過濾出你的命定ETF!
指標一:從「種類」下手,決定你的風險偏好
首先,你要先問自己:「我的心臟有多大顆?」因為不同種類的債券,風險和潛在報酬完全不同。
- 依發行對象分:公債 vs. 公司債
- 公債 (Sovereign Bond): 由國家政府發行的債券,例如大家最熟悉的「美國公債」。因為背後是國家信用(特別是美國),被視為地球上最安全的資產之一,幾乎沒有違約倒帳的風險。它的優點是「穩」,缺點則是利率相對較低。如果你是極度保守型,只想安穩領息,那美國公債ETF絕對是你的首選。
- 公司債 (Corporate Bond): 由企業發行來籌措資金的債券。它的風險和利率就跟公司的體質息息相關。信譽卓著的大公司(如Apple、Microsoft)發的債,風險低,利率比公債好一點;而體質較差或新創公司發的債,風險高,就必須用更高的利息來吸引你。
- 依信用評等分:投資級 vs. 非投資級 (高收益)
- 投資級公司債 (Investment-Grade): 這是指信用評級機構(如標準普爾、穆迪)給予較高評等的公司債(通常是BBB級以上)。這些公司通常財務狀況穩健、違約風險低。投資級公司債ETF,可說是在「安全性」與「收益性」之間取得一個不錯的平衡點。
- 非投資級/高收益債 (High-Yield): 信用評等較低(BB級以下),也常被稱為「垃圾債券」。別被名字嚇到,它不代表一定會變成垃圾,而是指其違約風險較高。為了彌補投資人承擔的額外風險,它會提供非常誘人的高利率。這類ETF適合心臟夠大顆、能承受較高波動、追求極致收益的積極型投資人。
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債券ETF與債券基金的差異,可以參考債券投資入門教學。
指標二:跟著「人氣」走,成交量是你的避險指標
選ETF,尤其是債券ETF,千萬不能只看名字好聽或配息高,你還得看看它「紅不紅」!這裡的「紅」指的就是成交量和基金規模(AUM)。這為什麼重要?道理很簡單,想像一下去逛夜市,一家攤販大排長龍,另一家門可羅雀,你會比較信賴哪一家?
- 高流動性,買賣不卡關: 成交量大的熱門ETF,代表市場上隨時有很多人在買賣。好處是你想買的時候不怕買不到,想賣的時候也不怕賣不掉,不會有「掛單一整天都成交不了」的窘境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流動性風險低」。了解更多關於高交易量的ETF選擇。
- 價格更合理,減少隱形成本: 熱門ETF的買價與賣價之間的差距(稱為「買賣價差」)通常會比較小。對於交易者來說,這就是最直接的成本節省。相反,冷門ETF的買賣價差可能很大,你一買一賣之間,光價差就先被吃掉了一塊成本。
- 規模經濟,費用更低廉: 通常基金規模越大的ETF,因為管理起來有規模經濟效應,其內扣的總費用率(經理費、保管費等)有機會壓得更低。長期下來,這0.1%、0.2%的費用差距,對你的總報酬影響可是相當驚人的!
指標三:搞懂「存續期間」,預判價格波動的利器
這是一個稍微進階,但瑪門財策智庫認為在2025年這個「降息預期」的環境下,你必須了解的關鍵指標:存續期間(Duration)。很多人會把它跟「到期年限」搞混,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!
你可以簡單把「存續期間」想像成一個利率變動的放大器。數字越大,代表這檔債券ETF的價格對利率變化的反應就越敏感、越劇烈。舉個例子:
- 假設市場利率下降1%:
- 存續期間為 10年 的債券ETF,其價格大約會上漲10%。
- 存續期間為 2年 的債券ETF,其價格大約只會上漲2%。
反之,如果利率上升1%,價格就會反向下跌。這就是為什麼在討論升息、降息時,專家們總會提到「長天期債券」或「短天期債券」。
- 如果你預期未來會降息(像現在!): 選擇「長存續期間」的債券ETF(如20年期、30年期美債ETF),將有機會賺到更甜美的價差(資本利得)。
- 如果你偏向保守,或擔心利率走向不如預期: 選擇「短存續期間」的債券ETF(如1-3年期美債ETF),價格波動較小,雖然賺的價差少,但相對安穩,主要賺取穩定的利息。
市場人氣王點點名!台股10大熱門債券ETF總覽
理論說完了,我們來點實際的!你可能還是會問:「瑪門財策智庫,講這麼多,到底哪些ETF值得我放進觀察清單?」別急,這就為你端上熱騰騰的好菜。以下是我們根據前面提到的篩選標準——包含債券種類、信用評等、市場熱度(受益人數與規模),為大家精選出的10檔在台股市場上極具代表性與人氣的債券ETF。無論你是保守族還是平衡族,都能在裡面找到適合的標的。
代號 | ETF簡稱 | 主要特色 / 追蹤指數 | 配息頻率 | 經理費(年) |
00679B | 元大美債20年 | 追蹤ICE美國政府20+年期債券指數,台灣規模最大、最老牌的長天期美債ETF | 季配息 | 0.10% |
00687B | 國泰20年美債 | 同樣追蹤20+年期美國公債,成交量與規模僅次於00679B | 季配息 | 0.10% |
00937B | 群益ESG投等債20+ | 首檔納入ESG概念的長天期投資級公司債ETF,提供月月配息 | 月配息 | 0.20% |
00772B | 中信高評級公司債 | 專注於A級以上的高信用評級公司債,追求穩定收益與較低風險 | 季配息 | 0.20% |
00720B | 元大投資級公司債 | 投資BBB級以上的美元計價投資級公司債,產業分散 | 季配息 | 0.20% |
00933B | 國泰10Y+金融債 | 聚焦全球大型銀行的金融債,提供月月配息機制 | 月配息 | 0.20% |
00725B | 國泰投資級公司債 | 與00720B類似,投資於BBB級以上的美元投資級公司債 | 季配息 | 0.20% |
00696B | 富邦美債20年 | 追蹤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,提供不同投信公司的選擇 | 季配息 | 0.10% |
00931B | 統一美債20年 | 同為長天期美國公債ETF,費用率具競爭力 | 季配息 | 0.05% |
00740B | 富邦全球投等債 | 投資全球(非僅美國)的投資級債,分散國家風險 | 季配息 | 0.22% |
註:經理費率為公開說明書公告數值,實際總費用率可能因其他項目而略有不同,請以投信公司官網公告為準。
看完上面那張高手雲集的10大人氣ETF榜單,你是不是已經心癢癢,摩拳擦掌準備要下單了?先別急!投資就像組一支夢幻籃球隊,不是把所有最高分的明星球員湊在一起就會贏。你得考量每個球員的「功能性」與「搭配性」,才能打造出攻守兼備、戰無不勝的黃金陣容。對於許多想靠債券ETF創造穩定被動收入的朋友來說,「何時發錢」,也就是「配息月份」,絕對是你組隊時的核心戰術!現在,就讓瑪門財策智庫教你如何調兵遣將,組出專屬於你的月月領息現金流部隊!
打造你的被動收入現金流!月月領息ETF組合全攻略
想像一下,每個月手機都固定跳出「股息入帳通知」的訊息,無論金額大小,那種踏實的快樂與財務安全感,絕對是投資人最樸實無華的幸福追求。但問題來了,要怎麼做到「月月」都有錢進帳呢?難道真的要買12檔不同月份配息的ETF嗎?當然不用!那樣管理起來太累了。其實,只要善用「月配息ETF」當主力,搭配不同週期的「季配息ETF」當側翼,就能輕鬆達成目標!
第一步:了解你的子彈類型 — 月配、季配大不同
在台股掛牌的債券ETF,發錢(配息)的頻率主要有兩種:
- 月配息: 顧名思義,就是每個月都會進行除息與配息。這是打造現金流最直接、最簡單的利器,能提供非常穩定且頻繁的收入。像前面提到的 00937B 群益ESG投等債20+ 和 00933B 國泰10Y+金融債 就是市場上最熱門的月配息債券ETF。
- 季配息: 這是最常見的配息方式,也就是每三個月發一次錢。但並非所有季配息ETF都在同一個時間點發錢,它們通常會錯開,形成三個主要班次:
- 季配1班: 在每年 1、4、7、10 月 除息(通常隔月入帳)
- 季配2班: 在每年 2、5、8、11 月 除息(通常隔月入帳)
- 季配3班: 在每年 3、6、9、12 月 除息(通常隔月入帳)
搞懂這個規則後,接下來的組隊就跟玩樂高一樣簡單了!
第二步:實戰演練!瑪門財策智庫的懶人組合包範例
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資金大小和喜好,從我們前面列出的熱門ETF榜單中,挑選不同配息時間的成員來搭配。這裡瑪門財策智庫直接給你幾個範例,讓你更有感覺:
配息月份 (除息) | 可選的熱門ETF候選人 | 瑪門財策智庫點評 |
每月都配 (月配息) | 00937B (群益ESG投等債20+)、00933B (國泰10Y+金融債) | 現金流製造機!選一檔當作核心持股,就能確保每月都有基本盤。 |
1、4、7、10 月 (季配1班) | 00772B (中信高評級公司債) | 高信評公司債,波動相對穩健,適合填補月配息以外的空缺。 |
2、5、8、11 月 (季配2班) | 00679B (元大美債20年)、00687B (國泰20年美債)、00720B (元大投資級公司債) | 這是長天期美債的大本營,成員最多、最熱門,選擇非常多元。 |
3. 6, 9, 12 月 (季配3班) | (市場上此週期季配的債券ETF較少,可專注於其他組合) | 這個班次的成員較少,但沒關係,我們可以靠「月配+季配1班+季配2班」就輕鬆搞定。 |
組合範例: 你可以拿 00937B (月配) 當作核心,再搭配 00772B (季配1班) 和 00679B (季配2班)。如此一來,1、4、7、10月有00772B的股息可以期待,2、5、8、11月有00679B的股息,而00937B更是每個月都發錢給你,完美實現了「月月加薪」的目標!是不是很簡單?
升息、降息跟你荷包的關係?秒懂利率與債券價格的「蹺蹺板效應」
講到投資債券,你肯定聽過這句市場上的古老咒語:「利率升,債券價格跌;利率降,債券價格漲。」這聽起來有點違反直覺,利率變好不是應該更賺錢嗎?為什麼價格反而會跌?別怕,這不是什麼高深的黑魔法,讓瑪門財策智庫用一個簡單的「公園蹺蹺板」比喻,讓你一秒就懂!
請把「市場利率」和「債券價格」想像成坐在蹺蹺板兩端的兩個人。
- 當「升息」時: 想像聯準會(Fed)這個全球央行的大哥,宣布要升息。這等於是在「市場利率」那一端,跳上來一個胖子。頓時,利率那一端變重下沉,而坐在另一端的「債券價格」自然就被往上抬,噢不,是往下壓了!為什麼?因為市場上出現了更新、利息更高的債券(新債券),那你手上那些利息比較低的舊債券,就變得沒那麼吸引人了,只好「降價求售」,價格才會下跌。
- 當「降息」時: 反之,如果聯準會宣布要降息,就像是「市場利率」那一端的胖子跳走了。利率變輕往上翹,而你手上的「債券價格」那一端,就會重重地往下… 啊不對,是往上翹!因為你手上的舊債券,利息比新發行的債券還要高,瞬間變成搶手貨,大家搶著要,價格自然水漲船高。
這就是利率與債券價格之間奇妙的反向關係。而這也完美解釋了,為什麼在2025年這個全球引頸期盼「降息循環」的時刻,債券ETF會成為市場最火熱的商品!
因為現在進場,你可能可以享受到「一魚雙吃」的絕佳機會:
- 賺取穩定「利息」: 在利率還處於相對高點時買入,先鎖定誘人的配息率,安穩地當個領息包租公。
- 賺取未來「價差」: 等待未來聯準會真的開始降息,利率蹺蹺板啟動,你手上的債券ETF價格就有機會跟著上漲,讓你享受到甜美的資本利得。
這就是所謂的「息利雙收」!現在,你是否更明白前面瑪門財策智庫苦口婆心要你搞懂「存續期間」的用意了?存續期間越長的債券ETF(如20年期美債),它的蹺蹺板就越長,擺盪起來的高度(價格波動)就越驚人,賺價差的潛力也越高!
在我們深入探討更多實戰細節之前,你必須先了解,投資債券ETF並非只是「買入、領息、等待上漲」這麼一條龍的無腦操作。市場上充滿了許多看似誘人的陷阱與迷思,一不小心就可能讓你從「息利雙收」的美夢,掉入「賺了利息、賠了價差」的惡夢。接下來,就讓瑪門財策智庫化身為你的「迷思終結者」,透過快問快答,破解幾個新手最常撞上的問題牆!
投資債券ETF常見陷阱與迷思?瑪門財策智庫的快問快答時間
這裡整理了幾個投資人在踏入債券ETF世界時,最常感到困惑、也最容易踩雷的問題。問對問題,比找到答案更重要!看看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些疑問?
1、市場都在喊降息,我閉著眼睛買長天期美債ETF(如00679B)就穩賺不賠了?
答:理論上正確,但魔鬼藏在「時機」與「幅度」裡!
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,代表你已經掌握了「降息有利債券價格上漲」的核心觀念。沒錯,在降息循環中,長天期(長存續期間)的債券ETF因為對利率變動最敏感,確實是潛在資本利得最高的選擇。這也是為什麼它們現在如此火熱的原因。
但是! 你必須警惕兩大風險:
- 時間點的不確定性: 市場「預期」降息,跟聯準會「實際」降息,是兩回事。如果聯準會降息的時間點比市場預期的晚,甚至因為通膨數據頑固而延後,那麼這段等待期間,債券價格可能會持續盤整或小幅波動,考驗你的持股耐心。
- 降息幅度的不確定性: 市場可能已經提前「定價」(Price in)了降息的預期。如果未來實際降息的幅度不如預期的大,例如市場期待降息3碼,結果只降了1碼,那麼價格上漲的力道可能就會讓人失望,甚至出現「利多出盡」的賣壓。
瑪門財策智庫的良心建議: 長天期美債ETF絕對是掌握降息趨勢的核心武器,但「閉著眼睛」衝進去是兵家大忌。你應該採取分批投入的策略,而不是一次「All in」,這樣可以有效分散買在相對高點的風險。同時,你必須有「這筆錢至少可以放一到兩年」的心理準備,用時間換取空間,等待降息效應真正發酵。
2、我看A檔ETF殖利率6%,B檔才4%,當然是選A檔對吧?小心!別被「殖利率」數字迷惑了!
答:千萬別把殖利率當作唯一的選購標準,這很可能是個美麗的陷阱!
新手投資人最常犯的錯,就是把ETF的「殖利率」跟銀行定存的「利率」劃上等號,認為數字越高就越好。事實上,你在券商APP上看到的「殖利率」,通常是指「過去一段時間的配息金額」換算而來的,這是一個歷史數據,完全不代表未來!
你更應該關注的是以下幾點:
- 高殖利率的背後是什麼? 殖利率特別高,通常意味著幾件事:
- 信用風險高: 它可能持有很多「高收益債(垃圾債)」,需要用高利息來彌補其較高的違約風險。
- 價格已下跌: 殖利率的計算公式是「(每單位配息 / 市價)x 100%」。有時候高殖利率只是因為市價跌多了,分母變小所導致的數學結果,不代表它真的比較賺錢。
- 可能配到本金: 有些ETF為了維持穩定的高配息形象,可能會動用部分「收益平準金」甚至是本金來發放,這部分你需要去詳閱基金的公開說明書。
- 比較基準要一致: 拿「高收益債ETF」的殖利率去跟「美國公債ETF」比,就像拿蘋果比雞腿,完全沒有意義。你應該在相同類型的ETF中去做比較(例如A級公司債跟A級公司債比),這樣才公平。
瑪門財策智庫的良心建議: 殖利率是重要的參考,但絕非唯一聖經。你應該將其與ETF的費用率、追蹤指數、持債的平均信評、存續期間等指標綜合評估。一個長期穩健、費用低廉、信評優良的4%殖利率ETF,對你的資產組合來說,可能遠比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6%高殖利率ETF更健康。
3、投資債券ETF的配息,需要繳所得稅或二代健保嗎?
答:好消息!目前有很大的稅務優勢,但規則要搞懂!
稅務問題是你資產累積效率的關鍵,這點問得非常專業!台灣投資人投資在台股掛牌的債券ETF,其配息來源主要有兩種,稅務規則也不同:
- 國內債券利息所得: 如果ETF投資的是台灣的債券,那這部分利息會被計入你的「利息所得」,與銀行存款利息共用每年27萬的免稅額度。但目前市場主流的債券ETF多以海外債為主,所以這部分佔比較小。
- 海外債券利息所得: 這部分是重點!目前絕大多數熱門債券ETF(如美債、全球債)的配息,都屬於「海外所得」。根據台灣稅法,海外所得適用「最低稅負制」,全年海外所得總額在100萬元以下,完全不用申報! 超過100萬才需要納入基本所得額計算,但還有670萬的免稅額,因此對於絕大多數小資族和中產階級來說,等於是免稅的!
-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: 同樣的,因為債券ETF的配息屬於海外利息所得,不屬於需要扣繳二代健保的「股利所得」或「利息所得」範疇,所以單次配息金額無論多高,都不需要被扣2.11%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這點相較於高股息ETF來說,是個非常巨大的優勢!
瑪門財策智庫的良心建議: 稅務優勢是現階段投資海外債券ETF的一大誘因,它能讓你的實質收益率更高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高資產族群或退休族,會將部分資金從台股高股息ETF轉向債券ETF的原因之一。
總結:2025下半年,你準備好成為聰明的債券投資人了嗎?
從聯準會的動向到蹺蹺板效應,從ETF的種類篩選到月月領息的組合策略,相信跟著瑪門財策智庫走到這裡,你對債券ETF這個看似複雜的投資工具,已經有了全新且深入的理解。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金融名詞,而是你實實在在可以掌握的理財武器。
2025年,在全球預期利率將從高點反轉的歷史性時刻,債券ETF提供了千載難逢的「息收」與「價差」雙重機會。這不僅僅是保守型投資人的避風港,更是積極型投資人也能參與的盛宴。
最後,瑪門財策智庫想提醒你最重要的心法:
- 先定位,再出手: 釐清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與投資目標。你是要安穩領息的「包租公」,還是想賺取降息價差的「趨勢交易者」?這將決定你該選擇公債還是公司債、長天期還是短天期。
- 別只看殖利率: 學會看懂ETF的內涵,包括它的信用評等、總費用率與存續期間。一個「體質好」的夥伴,遠比一個只會「畫大餅」的夥伴來得可靠。
- 資產配置是王道: 沒有任何一項商品是完美的。將債券ETF納入你原有的股票、基金等投資組合中,利用它「與股市相關性低」的特性,才能打造出一個更抗震、更穩健的全天候資產艦隊。
投資的道路沒有終點,但擁有正確的知識與策略,能讓你走得更穩、更遠。現在,你已經拿到了這份詳盡的債券ETF作戰地圖,下一步,就是勇敢地踏出屬於你的第一步。祝你在這波債券浪潮中,成功收穫甜美的果實!
此外,如果你對基金定期定額投資有興趣,也可以閱讀這篇文章:基金定期定額:小資族穩健獲利心法,月存3千變百萬的秘密!。
新手必看!債券ETF投資終極懶人包 FAQ
看到這裡,你可能還是有些問題在腦中盤旋。別擔心,瑪門財策智庫都幫你想到了!這裡整理了幾個最關鍵的核心問題,用最精煉的方式回答你,讓你帶著滿滿的信心,踏出投資的第一步。
想了解更多債券ETF投資的詳細內容,可以參考債券投資入門教學。
*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。做任何投資決定之前,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,掌握市場最新變化以了解風險。投資涉及風險,務必謹慎。